当前位置:首页 金融知识 正文

基金组合里应该有多少只基金?如何看自己买的基金?

2020-09-30 15:54:59

各个基金公司推出的基金真是太多了,比股票的数量还多2000只。各种基金自媒体推荐的基金也太多了,这个也好那个也好,感觉都好,投资者左买一个右买一个,一不小心就买多了。 基金太多跟踪起来会很累,我听说有些人买基金就买了四五十个,这么多基金,每天看一遍都有够受的了,这样的组合怎么维护呢? 基金太多实际上收益并不会更高,你觉得买的基金这个策略也好,那个估值也低,买的都是好基金,但实际上并不是强+强=更强,反而只能有平均的收益,这是为什么呢? 1、持有太多策略容易相互抵消。比如既买了质量策略,又买了成长策略,质量股熊市抗跌,成长股熊市跌的多,两者就会有所抵消。如果你买了策略越多,并且没有一个很好的主攻策略,这种抵消效果就会越严重。 2、买的基金多不等于风险分散。有些人觉得我买了20只基金,那风险肯定很分散了吧?如果你买的基金全部集中于A股,你们你持有的基金相关性很高,风险并不没有减少一毛钱。只有配置在相关性较低的不同市场、或者不同的大类资产的基金才能降低风险。

3、买的指数多了,这些指数就会组成一个宽基指数。比如既买了300价值,又买了300成长和300低波,这三个指数组成的差不多就是个沪深300指数了,当然只能取得与沪深300差不多的收益;买了一堆行业指数,这些行业后也会组成一个宽基指数;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创业板都配了,后也就成了个大盘指数。

我们应该搞清楚基金是工具不是商品,不能看见好好好就买买买,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再去挑选适合的基金。并且要不断的优中选优、优胜劣汰,保持固定的数量。

当然,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你持有的多是主动管理型基金,由于这种类型的基金,策略和持仓不透明,基金经理不稳定,要适当多持有几个,可以分散风险。主动基金由于有经理去管理,跟踪起来也更加轻松,多买几个问题不大。如果你买的多是指数型基金,那就一定要控制数量。

怎么知道自己买的基金太多了呢?

方法一:看自己能不能跟踪过来,如果觉得自己手上的基金自己跟踪维护的比较吃力,建议减少。一般我建议不要超过10个基金,否则跟踪起来就比较吃力。当然,这个数字也不是太死板的,还是以自己的精力为准,如果精力足够或者研究效率很高,买的多也能跟踪上那也没问题。 有人说,我跟踪10个基金没问题啊,每天我看看我账户里赚了多少钱就行了![笑哭]。我们跟踪持有的基金要看很多东西的,往大了说比如大盘风格、指数走势、宏观经济这些,往小了说比如基金规模、定期报告、跟踪基准情况、基金经理等情况。这些都要花很多时间的。 另外,我们不光要跟踪自己持有的基金,还要跟踪自己关注的基金和新出的基金,确保自己的基金表现不好时,或者发现更好的基金时,能够及时替换。候补基金至少也要关注一下指数走势、年度报告等情况。 方方法二:简单粗暴的看自己的基金涉及的股票总共有多少,如果总数超过1000,建议减少。

比如我们建立一个组合:沪深300+创业板(100)+中证500+中证红利(100)+恒生指数(50)+央视50+深基本面120+医药100+ 新能源车(50)

怎么避免自己买太多基金?

1、买入前多研究,多对比先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熟悉拟买基金的对标指数、策略、优劣势、费率等等情况。这时候也不要急着买入,还要对比有没有同类型的更好选择,对比自己拟建立的组合各基金之间的差异和特点,然后确定好组合比例和买入计划之后,再开始买入。不然买入之后左看看右看看又觉得还有更好的,又会买多。

2、不要买太多的不同的策略、行业或板块基金前面我也说了,如果你买很多了不同策略or行业or板块or风格的基金,他们之间的优势会相互抵消,后跑出来的走势,其实会跟宽基指数差不多。即使是Smart beta策略型(基本面、红利、低波等)基金,也就选2-3个自己认可或符合当前市场风格的就行了。主动型基金也有较明显的风格(价值、成长、蓝筹、小盘、低波),或者有明显的行业主题(医药、新能源、互联网),同样要注意不要买太多。

3、同一策略的基金好只买一个如果你组合里四五个全都是价值策略的基金,虽然长期来看是可以跑赢指数,但是由于这些基金相关性很强,组合会比较极端,有错过其他行情的风险。

4、不要挑选在同一个板块或同一种风格下挑选太多基金。沪深300是基金公司竞争激烈的版块,有70多个基金在跟踪,其中很多增强基金和策略基金。红利策略也是普及的策略,有中证红利、标普红利、红利低波、沪港深高股息、港股通高股息、红利潜力等多个指数基金。但是不管你多喜欢沪深300或红利策略,好也只1-2个基金,买的太多,跟踪起来会很累,还不如把这个时间用在事前对比筛选上面。

(文章来源:网络整合)

温馨提示:《基金组合里应该有多少只基金?如何看自己买的基金?》内容整理自网络以及网友投稿,仅供参考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谢谢。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自担!
基金公司 期货公司 证券公司 股票软件 金融问答 金融期货 信托知识 债券知识 保险知识 理财知识 银行知识 沪深股票 期货知识 基金知识 基金概况 股票知识 贷款知识 金融热点 常见问题 专题推荐 产品百科 软件中心 金融平台 金融知识 黄金知识 白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