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基金知识 正文

基金知识:投资基金需要什么?如何投资基金?

2020-08-09 20:29:47

首先,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投资不是买*票,靠撞大运(买*票有几个人赚钱?),基金投资者一定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才能进行投资,不能光听别人说某只股票好就跑去买,可能这只股票已有巨大的涨幅,到了一斤大白菜卖十元的程度,你去接盘,后果可想而知。

其次,要有时间,要对时间价值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市场变化瞬息万千,基金投资者要获取比较好的收益,除了资金投入,还要投入时间,关注自己的投资市场,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任何投资都包括资金和时间的投入,时间投入是创造资本增值的一个必要的投入。

再次,作为一个基金投资者,要有风险意识。任何投资都有其相应的风险,而且风险永远和收益是密切相关的,基金投资者必须具备很强的风险意识,不能近看见股市好了,就把所有的资金都投进股市,后可能会使自己的资产大大缩水,而要仔细分析各个投资品种的风险和收益情况进行组合投资。以前我们能经常看到一些今天挣了钱大红大紫,明天盲目投资血本无归甚至欠了一屁股债用一生的时间都还不完的现象。

后,基金投资者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投资是基金投资者自己的事情,不能有太高甚至是不切实际的预期,否则必然会乱了阵脚。假设自己设定的年收益目标是比银行一年期存款的利息2.25%高就行,如果比定期预期,否则必然会乱了阵脚。假设自己设定的年收益目标是比银行一年期存款的利息2.25%高就行,如果比定期存款利息高了,就很不错,如果获得了8%的年收益,那就应该非常高兴才对,不要和那些年收益达到300%的人去比,要知道很多人同时已经血本无归了。市场是一个搏弈的市场,有赚就有赔,有赚得多就有赚得少的,关键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态。

除了有钱,还要有专业、还要有时间对很多基金投资者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所以一部分理性的基金投资者将自己的财富交给了专业机构去打理,利用自己的资金,利用专家的技能、经验和时间为自己赚钱,何乐而不为,这是很好的选择。

应该如何投资基金?

自从2001年6月,上证指数创造了历史高点2245点以后,中国A股市场经历了一轮长达5年的熊市,而2005年6月,上证指数在跌破1000点后便一路震荡上行,从2006年的走势来看,牛市格局已经确立,目前上证指数已经突破了2500点。

政策面

2001年-2005年,指数之所以一泻千点,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股价已经严重背离了价值,产生了很多泡沫,而且当时中国的证券市场在制度层面也不健全,股本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部分,这就难免造成同股不同权的现象,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起不到激励作用,二级市场上股价的高低对于非流通股东没有任何利益的驱使,当时的中国A股市场,更多的是一种投机炒作的思路,真正秉承价值投资理念的人很少。

当这种非理性的投机集聚到相当的程度,进入熊市是必然的,但是,虽然5年熊市对股价进行了极大的修正,中国股市在制度上的不健全仍然是制约其繁荣发展的大的瓶颈,因此,中国证监会在2005年终于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支付一定的对价,后实现股份的全流通。股权分置改革从制度上解决了中国证券市场一个很大的顽疾,也促使了牛市行情的展开。

另外,在2005年,还有一条重大政策出台,也对股票市场的长期向好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那就是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人民币进入了长期升值的通道。从国际经验看,一国货币从宏观经济背景来看,07年中国经济会较06年更为健康,这也是目前市场在逐渐形成的共识。尽管06年大家都比较紧张,担忧有过热迹象的经济数据会带来新一轮紧缩,但理性的认识是,06年上半年出现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和隐性通货膨胀苗头尚未对经济构成实质危害。更关键的是,央行和各部委调控经济的经验和手段更加成熟、有效,不像上几次经济过热时期那样被动和滞后。性质上是防患未然,而不是亡羊补牢。上半年出台的提高准备金率等收紧银根的措施和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已近开始显现效果,预期央行继续出台的一些微调手段会进一步理顺经济增长结构,为07年创造出适宜的宏观经济及货币供应环境。升值将导致国际资本流入,为市场营造有利的资金环境,这必然对资本市场构成利好。

资金面

资金面的推动是实实在在的因素,在还没有重启IPO的时候,增量资金的进入必然起到抬高股价的作用,在2005年,很多境外机构投资者陆续获批以一定数量资金投资中国A股市场,这些机构投行们大多具有数十年的国际市场投资经验,非常认可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因此大笔资金注入中国股市。

另外,证券投资基金,信托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也陆续有大规模的资金入市,中国股市在不断有增量资金进入的情况下,走出了持续的上升行情,投资者信心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中小投资者的资金也开始大量投入这个市场,从沪深两市的开户数量和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数量和规模上就很好的反映了这个趋势。

在前面的回顾中,我有提到人民币的长期升值趋势,这对于吸引国际资本进入中国投资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QFII的审批额度不断增加,现在已经超越券商,成为中国A股市场仅次于证券投资基金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MSCI新兴市场指数,这在国内还鲜为人知,但却是全球机构投资者配置地区股票资产的基准。如果哪个市场在MSCI指数中的权重升高,基金经理们则不得不相应提高该市场股票在其投资股票资产的基准。如果哪个市场在MSCI指数中的权重升高,基金经理们则不得不相应提高该市场股票在其投资组合中的比例,否则其表现有落后于指数的风险。这种加码行为则会带来股价上涨。过去韩国和台湾市场在引进QFII制度后,每次MSCI提高其权重后都会引发当地市场上涨。目前A股还未被纳入MSCI指数,但随着中国经济及股票市场在全球地位的提升,以及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A股入选MSCI指数并不断提高权重已是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境外资金进入A股,推动A股股价上涨。

另外,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越来越快,无论从种类和数量以及发行规模上都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年,截止到11月21日,今年新发行的基金数量已经达到79只,规模突破3000亿,其中股票型基金的比重大,新发行规模达到2300亿。从长远来看,新基金的发行和吸引投资的力度仍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从资金的角度来讲,牛市的脚步也将延续。

估值层面

除了政策面和资金面两方面原因外,推动中国股市一路上扬、步入牛市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当时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已经严重偏低。2005年底的时候,中国A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2、13左右,明显低于国际市场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同等发达程度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说明中国上市公司的价值已经被严重低估了,而中国的经济近几年每年都在以10%左右的水平增长,从价值分析的角度来讲,上涨也是必然的。

国际市场市盈率比(2006.8)

表中显示,A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在2005年是明显偏低的,牛市上涨到现在,从估值角度来讲,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但是,由于预期上市公司业绩将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这就必然要进行价值的重估,同其他新兴市场发展历程一致,中国经济保持10%左右的快速增长至少还会持续10年时间。过去5年,中国GDP累计增长了66%,国内A股公司盈利累计增长了235%。但这样的公司盈利成长性没有完全反映到股票价格上。现在境况与过去则完全不同,在完成股改,以及越来越多有经济代表性的公司在A股上市(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后,投资者将更加认同公司盈利增长将相应带来公司股票的上涨。按照过去5年经济增长和公司盈利增长之间倍数推算,即便估值水平不变,未来10年A股将至少上涨3.5倍。

总体判断

从政策、资金以及上市公司盈利预期的角度看,未来几年内证券市场的总体形势都是向好的,但是这个市场总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比如股指期货即将推出,虽然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推出都是迟早的事,这将在市场内引入做空机制,短期内可能会带来较大的波动,所以国家现在在加紧大盘蓝筹IPO的审批,这对市场将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另外,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已经一年多,限售股陆续解禁,这对市场构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是影响不会很大,如果上市公司的业绩能够持续稳定的增长,抛售的压力也就相应小很多。总的来说,决定市场向好的因素要远远多于负面因素,而且以上提到的未来几年内在A股市场将出现的利好并不是全部,但足以为投资者提供信心和指引。这意味着你即便不进行积极的操作,仅买基金,也可获取可观回报,未来几年的总体形式仍然很乐观,即使出现短期的调整,也将为进一步的上涨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基金投资思路

目前中国的股市还在升温,以超乎您想象的速度在上涨。但问题随之而来,很多人开始惊呼现在太高了,有点"悬"了,这个时候要不要去投资基金成了当前市场行情下很多基民关心的话题。但是,投资者选择基金,首先要明白的是基金本身不是有价证券,不是股票,因而一定要避免完全采用股票的投资思路来投资基金。投资者申购一只基金,实质上就是花钱请了一帮专家在帮你投资,因此您要做的就要去考察这些专家的水平和能力是不是高,是不是值得您信任。于是整个基金公司的实力,投资能力和研究能力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基金经理的水平以及投资理念更是其中的关键。但如何去评价基金以及基金经理的水平呢?基金的业绩一般是投资者参考的重要依据,但如何去评价基金的业绩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比如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它的原理就是在衡量基金收益的同事考察基金的风险,所谓用风险去调整基金的收益,也就是说去看基金在付出单位风险下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这样,便可以把众多基金拉到同一个标准下来比较,以达到筛选出优质基金的目的。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也不能把不同类型的基金放在一起来比较。任何时候,只有同类型基金才具有比较意义,否则会得到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的结果,对投资者同时也对基金产生不良影响。

评价基金除了要正确衡量基金的业绩之外,还有一个问题非常关键,那就是基金的业绩持续性。业绩持续性是说基金将来的业绩和已有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如果一只基金过去业绩很好,它未来是不是业绩会保持下去,而不是说未来的业绩跟现在业绩无关,表现出很大的随机性。如同投资者常言的"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如果基金没有业绩持续性,那投资者去研究基金过去的业绩便失去了意义,这个时候您去参考基金过去的业绩便面临很大的风险。相信很多投资者可能吃过这种亏,看到一只基金在近期业绩不错,于是去跟风,马上申购,却不想之后基金的业绩每况愈下,让人大跌眼镜。于是很多人要问,投资者的基金是否具有持续性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回答,一是我国的基金业整体是否具有持续性。另一方面,对于单只基金,是否具有持续性呢?虽然基金业整体不具有持续性,但基金之间业绩持续性的差异还是可以比较出来的,而且投资者也发现了一些相对说来具有较高持续性的基金,这样的基金从长期看的确表现优异,相当稳定,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基金评价中还有两个指标特别重要,那就是基金的时机选择和个股选择能力,也就是大家经常看到的择时选股能力。投资者对这方面也做了深入的研究,也得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话题。比如大多数基金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择时选股能力,但是很多基金哪怕是业绩很好的基金,都只能在两种能力上占得其一,要么时机选择能力不错但个股选择能力不行,要么个股选择能力还可以,而时机选择能力则差一等。时机选择和个股选择能力都不错的基金是屈指可数,一旦基金在这两方面都不错的话,基金的业绩确是相当突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历史较短,数据不充分,所以计算的结果或许会有误差,投资者也只能将这些指标作为参考而已,尽管这样,投资者觉得投资者的思想和出发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近期随着指数的飙升,大家好像越来越习惯看着指数买基金,甚至在网上还出现了基金实时净值估计系统。大家好像越来越关注基金的短期收益,有一种把基金当成股票来炒的趋势。虽然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跟股市有很大的关系,但基金毕竟不是股票,而且基金并不一定完全投资于股票。而且指数是一个股市的综合反映,不同的行业板块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基金作为一个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它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选择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他所持有的股票并不一定和股市的整体走势一致,况且基金有可能随时调仓,去根据基金过去的资产配置结合股市的状况来判断基金的净值走势肯定会有误差。每天关注基金的净值是一种非常不科学不合理也很短视的行为,如果据此来频繁操作,不仅给基金的运作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从长期看自己的收益也会下降。进一步讲,当市场处于上升过程中,所谓大牛市,采取相对简单,长期持有的策略肯定会比过分关注短期收益频繁操作拿到的实际收益要高,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很多基金的(累计)净值都已经超过2了,很多人对基金也犯上了恐高症。而且近期新基金表现超过了好多老基金,于是很多投资者更是鉴定了自己的信念:买新基金划算,买新基金收益高。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其实基金值不值得买跟基金的新老没有必然联系,跟基金的净值和分红都没有必然联系。短期看,市场的急剧上升或者下跌对新老基金的影响程度会不一样,因此可能会造成新老基金短期收益的差异,但从长期看,这种差异会被基金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基金管理水平的差异所覆盖。也就是说,我们在任何时候选择基金还是应该看基金背后的运作水平,基金管理人的水平。

基金理财还得要有好的心态。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这样的市场行情下。不要有短视行为,不要总和别人比。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投资的资金,时间的长短,风险偏好等都有差异,于是收益可能也会不同。不要看着自己的基金短期净值增长缓慢就马上要换,如果您已经做好了分析和选择就不要轻易怀疑。基金投资者更多要做的是在选择基金之前把好关,做足功课。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每个月10%的回报不是那么容易就取得的,每月10%意味着一年的回报是1.1的12次方,也就是翻三倍多,这不太现实。

投资基金也是一件很专业的事。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要轻易就申购一只基金,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资金负责。有很多人看到今年市场行情好,就认为随便买一只基金或者股票就能赚大钱。这就好比您看到运动员踢球,把球踢进门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我们中国这么多年了,足球水平还这样,不经过多年的磨练和刻苦的训练是很难达到世界水平的,不讲科学是不行的。投资基金也是如此,不要急,要看长期,要专业,要讲科学。

文章来源:网络整合

温馨提示:《基金知识:投资基金需要什么?如何投资基金?》内容整理自网络以及网友投稿,仅供参考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谢谢。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自担!
基金公司 期货公司 证券公司 股票软件 金融问答 金融期货 信托知识 债券知识 保险知识 理财知识 银行知识 沪深股票 期货知识 基金知识 基金概况 股票知识 贷款知识 金融热点 常见问题 专题推荐 产品百科 软件中心 金融平台 金融知识 黄金知识 白银知识